whose-best-of-times-are-we-in
whose-best-of-times-are-we-in

六大商用生物識別技術盤點

hand holding digital image representaiton of biometrics device

這是誰的“好時代”?

所謂“好時代”是指,生物識別市場的發展正在加速,市場研究資料顯示,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將從2016年的150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305億美元,此間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5.3%。而2021年中國的生物識別市場也將達到340億元,2016至2020年增長率更是高達23%。在這波浪潮中,每種技術都有機會。

所謂“壞時代”是指,隨著人們對生物識別的關注度提高,競爭也在加劇,昨天的“藍海”今天可能就會變成“紅海”,每種技術都要加快商用的步伐,錯過了這個行業發展的視窗期,很可能就會成為市場的配角,只能仰望別人的成功。所以我們就從科技和市場兩個維度,對現有的六大主流生物識別技術進行盤點,試著去勾畫出它們的商用未來。

top six commercialized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圖1,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資料來源:前瞻研究院)

所以我們就從技術和市場兩個維度,對現有的六大主流生物識別技術進行盤點,試著去勾畫出它們的商用未來。

指紋識別

這是提取人們指尖末端皮膚紋路的特徵,進行比對識別的技術,也是發展歷史最為久遠的生物識別技術。目前指紋識別已經經歷了紅外、電容、射頻等幾次技術反覆運算,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人們吃得最透的生物識別技術,很容易獲得成熟的商用方案,並將其隨心所欲地植入到目標應用中。

從市場的角度看,以iPhone 5s將指紋識別引入手機身份認證為契機,指紋識別的發展進入快車道,也帶動了整個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未來指紋識別會作為“標配”集成到越來越多的產品中,如智慧門鎖、汽車門禁等,所以總體市場規模仍然會保持相當的增速,即使在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的衝擊下,指紋識別仍然會保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


人臉識別

這種基於人的面部特徵資訊進行識別認證的技術,可以說是當今風頭正勁的生物識別技術。特別是iPhone X採用FaceID人臉識別技術之後,各種場景下的刷臉應用——無論是試水還是試錯——層出不窮。

和其他技術相比,人臉識別採集速度快、識別率高,且由於是非接觸的識別方式,使用者無“異物”感,更容易接受。不過該技術目前最大的商用挑戰還是技術門檻較高,無論是做硬體還是軟體都需要相當的技術底蘊,特別是FaceID這樣有“深度”、更精准的3D識別,更具挑戰。所以短時間內,人臉識別很難做到像指紋識別那樣成本親民、方案繁多,不過隨著其在手機等消費類產品中的“落地”,發展的後勁十足。

 top six commercialized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圖2,生物識別的典型技術​流程(資料來源:網絡)


虹膜識別

當人們發現人眼表面的虹膜在紅外光下會呈現出豐富的紋理資訊,且幾乎終生不變時,利用虹膜進行生物識別就成了一個重要技術選項。虹膜的特徵唯一性遠遠高於指紋和人臉識別,所以虹膜識別是目前公認識別精度最高的生物特徵技術,且難於偽造,同樣是用戶友好的非接觸式的識別,這都是虹膜識別核心的優勢。也正因如此,印度、墨西哥和印尼等國已將虹膜作為國民身份證的標誌,三星也將虹膜識別作為一個差異化的賣點,應用在其旗Note7、S8、S8+等旗艦手機機型上。

不過,由於虹膜識別採樣面積小、部位特殊,且採樣時需要紅外或可見光照射眼球,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用戶的接受度,所以其應用的範圍會更加局限,沒有規模,方案整體的成本也難降低。這也算是虹膜識別商用推廣中的一個硬傷。
 

top six commercialized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聲紋識別

與其他生物識別技術提取特定物件的圖像特徵不同,聲紋識別是去提取人們說話時不同的聲音特徵,形成聲紋圖譜。聲紋資訊也是無需接觸,便於收集,甚至可以遠端提取,硬體系統簡單易得,所以也是目前生物識別的一大熱點,其市場份額僅次於指紋識別,穩居第二。

當然,聲紋識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用戶語速、語氣等的影響,且容易被偽造,這些弱點使得聲紋識別通常是作為一種互補性的技術,與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組合使用,達到更理想的識別效果。
 

top six commercialized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靜脈識別

利用人體靜脈中的血紅素吸收近紅外光的特性,通過特定波長光線照射靜脈(通常是手部的靜脈)形成血管造影,由於每個人的靜脈血管結構不同,因此可利用其進行身份識別。和上述的幾種生物識別技術相比,靜脈識別技術最大的差異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特徵不具有可顯性,無法獲取和偽造;二是必須在血液流動時才能檢測,具有活體識別的能力。所以靜脈識別,以及我們稍後提及的視網膜識別也被視為“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

但是靜脈識別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對生物特徵採集方法和設備的要求比較高,所以這種技術目前的商業應用大多集中在安全支付、ATM取款、養老金發放等金融保險相關的高可靠性的場景中,向更廣泛的消費領域拓展還需要假以時日。
 

top six commercialized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視網膜識別

這是通過低密度的紅外線對視網膜進行掃描去捕捉其生物特徵的方法。視網膜“藏”在身體內部,生物特徵穩定不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難於偽造。但這一技術還未經過充分的測試驗證,而且特徵採集過程是否會給用戶造成身體傷害還有待進一步論證,所以這一技術也是離規模商用最遠的一個。不過其仍然有探索的價值,以期待未來能夠在一些特定的應用場合中落地。

所以從未來3-5年來看,指紋、人臉和聲紋識別會繼續佔據生物識別市場的主流,其中的競爭也會日趨白熱化。但市場的格局也會像多元化發展,特別是一些特定的應用會給更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提供商用空間,讓其為自己“好時代”的到來積蓄能量。

top six commercialized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圖3,全球生物識別市場格局(資料來源:前瞻研究院)

 

 

whose-best-of-times-are-we-in
whose-best-of-times-are-we-in
相關文章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Technologies Heralds a New Era in Smart Healthcare
“聲”活新體驗:AI聲紋識別技術,讓家更懂你
2024年9月16日
聲紋識別技術自20世紀四五零年代起步,最初應用於電話系統,並在21世紀迎來飛速發展。
Conceptual image of smart car in purple
破解物聯網“三座大山”:供電、軟體碎片化、部署
2024年3月15日
在物聯網邁向更廣闊應用領域的征途中,存在著三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供電問題、軟體的碎片化以及系統部署的複雜性。
whose-best-of-times-are-we-in
相關活動

未找到相關活動